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的通知

时间:2024-06-26 15:21:1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4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文件

交水发[2006]9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上海市港口管理局,长江、珠江航务管理局,中远、中海、长航、中外运集团,部直属各打捞局:
  为加强国内水路运输市场准入管理,提高国内航运业发展水平,保障运输安全,我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1年第1号,以下简称“1号令”)。针对1号令实施以来的新情况,现就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通知如下:
  一、建立航运企业经营资质动态管理制度
  1号令规定的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条件,不仅是取得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格的准入条件,而且也是经营人在日常运输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为加强企业经营资质管理,部决定从以下两方面建立企业经营资质动态管理制度。
  (一)建立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动态报备制度。
  根据1号令的要求,从事国内船舶运输企业的有关从业人员,特别是主要管理人员应符合一定的条件,这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障运输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对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管理,我部将结合2006年年度核查,建立水运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从本文发布之日起,当1号令规定的企业海务、机务主管人员及液货危险品运输和客运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持证人员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在1个月内填写《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变动情况备案表》(见附件),并持相应资料(变更后管理人员的身份证、适任证书、任职文件及劳动合同)的原件及复印件,向所在地交通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所在地交通主管部门查验相应资料原件后,将备案表和相关资料的复印件(加盖与原件一致章)逐级转报原审批部门。运输管理部门发现上述人员实际情况与水运管理信息系统内档案不一致,而企业又未按期履行备案手续的,则视为该企业达不到1号令要求的资质条件,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建立经营资质动态检查制度。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经营人市场准入后的监管力度,建立经营资质动态检查制度。除每年上半年统一进行年度核查外,对跨省运输的企业还应在每年下半年组织一次上门现场抽查。抽查的重点是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相关管理人员配备等情况。对从事液货危险品运输和旅客运输的企业原则上应全部抽查,但对连续3年年度核查记录良好的企业可酌情免于抽查。对普通货物运输企业的抽查率不得低于30%。对管理制度不落实、专职管理人员不到位的,要求其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报相应的管理部门取消其经营资格。抽查的具体时间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确定,并于年底前将抽查结果书面报部(长江、珠江水系跨省运输的情况同时抄报长江、珠江航务管理局)。
  二、严禁船舶运输经营人接受船舶挂靠
  船舶挂靠严重扰乱运输市场秩序,影响运输安全。我部曾于2001年对此进行过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期船舶挂靠经营现象又有反弹现象。为此,部重申严禁船舶运输经营人出让其经营资格,接受船舶挂靠。无经营资格的船舶所有人应按照我部《关于整顿和规范个体运输船舶经营管理的通知》(交水发〔2001〕360号)确定的企业化经营方式,将其船舶的经营管理及安全责任纳入相应企业。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未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挂而不管”的船舶管理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向船舶运输经营人讲明接受船舶挂靠的危害和相关法律责任,增强船舶运输经营人杜绝挂靠的自觉性。
  三、加强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确保材料的真实性
  近来,我部多次发现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转报的企业申请材料中存在虚假材料,其中多数是企业提供虚假的管理人员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我部已对这些申请作出不予受理的答复。为切实加强企业经营资质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加强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按照1号令的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确保报部材料的真实性。今后对转报虚假材料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我部将给予通报批评。

  附件: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变动情况备案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
二○○六年三月八日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创建名牌奖励办法的通知(废止)

河南省许昌市人民政府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创建名牌奖励办法的通知

许政〔2004〕5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创建名牌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九月十三日



许昌市创建名牌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开展“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活动,激励企业争创名牌,提高我市产品和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名牌”是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

第三条 从2004年起,市人民政府每年对我市当年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被认定为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

第四条 对名牌创建企业的奖励资金由市人民政府和受奖励企业共同筹集,其中企业筹集部分可由受奖励企业在税前列支。

第五条 企业在同一年度有多个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的,按照其中最高的一个奖励标准一次性给予奖励,不重复奖励。

第六条 对已取得名牌认定且市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已进行过奖励的企业,其相关产品、商标名牌认定期满后重新被认定为同级名牌产品、商标的,不再进行奖励。

第七条 对取得名牌的企业进行奖励,应由企业在取得名牌认定的当年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书、文件等资料,其中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河南省名牌产品的,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八条 在我市企业取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当年,市人民政府对为企业申报创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关部门,予以适当奖励。

第九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山西省人事厅 山西省建设厅


关于印发《山西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晋人职字[2007]57


各市人事局、建设局(建委)、房地产管理局,省直有关单位人事(干部)处:
  为了加强对房地产经纪人协理的管理,提高房地产经纪人协理的职业水平,规范房地产经纪活动秩序,根据《人事部、建设部关于印发<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人发〔2001〕128号)精神,我们制定了《山西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西省人事厅
山西省建设厅
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山西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 根据《人事部、建设部关于印发<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人发〔2001〕128号)精神,为做好我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在房地产交易中从事居间、代理等经纪活动的人员。
  第三条 省人事厅、建设厅共同负责山西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省人事厅负责审定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试题、确定合格标准、组织实施考试并对注册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等工作。省建设厅负责教材征订、考试命题、组织报名、培训以及注册等相关工作。省人事考试中心负责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的具体考务工作。
  第四条 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从2007年度开始实施,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定于每年的第二季度。具体考试报名另行通知。
  第五条 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执行全国统一大纲,全省统一考试教材。
  第六条 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为《房地产基础知识》、《房地产经纪基础》。考试分两个半天进行,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
  第七条 参加考试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能取得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证书。
  第八条 房地产经纪人协理考试的考场设在太原市。
  第九条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愿意从事房地产经纪活动的人员,均可申请参加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参加考试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工作单位审核同意,携带报名申请表、身份证明、学历证明到当地的考试管理机构报名。
经审核后对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第十条 考试合格人员由省人事厅颁发人事部、建设部统一格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第十一条 坚持培训与考试分开的原则,凡参与考试工作(包括命题、审题和组织管理)的人员,不得参加考试和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工作。应考人员参加考前培训坚持自愿的原则。
  第十二条 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及有关项目的收费标准,经省物价主管部门核准并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三条 严格执行考试考务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做好试卷命题、印刷、发送过程中的保密工作,严格考场纪律、严禁弄虚作假,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事部令第3号)处理。